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

蟾蜍山&近況雜記

圖片
對於師大分部的學生,蟾蜍山是個陌生的鄰居,不太相干卻每天見面。 理學院分部的位置其實蠻尷尬的,往萬隆或公館都要走個20分鐘,在大部分學生沒有腳踏車的情況下,中午在校內覓食的情況蠻普遍的。 但是,分部校內只有自助餐和簡餐,這時選擇題就來了。 我想避開排隊人龍,恩,那就避開自助餐吃簡餐。 但是今年換了廠商,簡餐想吃飽至少要花80$,想省點錢阿。 恩...沒關係,你還有校門口的小七和全家! 往校門走去,眼前就是熟悉卻陌生的蟾蜍山。 看著高高的天線,恩~那應該是種花電信的基地台吧,難怪這邊訊號這麼好。 後來因緣際會下跟了場蟾蜍山的導覽,發現原來自己大錯特錯阿OAO 山頂上是貨真價實的軍用雷達,山腰以上是空軍作戰指揮部,對面如果真的打過來,第一個應該就是炸這座山了,山腰以下揉合著眷村和農試所宿舍外加些許違建,和水岸旁的寶藏巖相輝映。 ----其實,蟾蜍山是屬於台科大師生之間的功課和回憶。------------------ 在國防部的計畫中,山腳山腰的地是撥給台科大擴建校地的,但條件是週遭居民要獲得安置才能開發,台科大校方傾向安置後開發,高喊著無力維護眷村聚落。 在好蟾蜍工作室的努力下,北市文化局會議結論打算規劃成文化景觀,規範不像歷史建物那麼嚴苛,所以用地類別還會有些爭議。 過了10年,當地的煥民新村的居民已經全數遷出,但三不五時還是會回來,看看自己親手蓋的房子,和鄰居聊聊天。 當年政府興建這個眷村時,每間透天僅有5、6坪的空間,小孩出生後空間肯定不夠,所以大人就會給小孩十字鎬,吃飽沒事就去敲山壁,敲裂後的石頭大人搬走,就有空間可以把房子蓋大一點。凡舉陽台、廚房、通通都是自己蓋出來,房子和孩子一起成長,慢慢越長越大。 那時蟾蜍山腳邊就是柳公圳,據說當地小孩上學前,都會帶條綁著魚鉤的釣魚線,上學前把魚線綁在橋上,下課回家經過橋順手一拉往往就是1、2條魚,吃完飯夜深了家門口還會有野生螢火蟲出沒,整個就是很夢幻的地方。如果讓同學羨慕的問:你家住哪裡?",就可以驕傲的回"台北市大安區阿"。 時過境遷這裡慢慢淪為空城,剩下未獲得安置的居民、偶爾回來的老兵、和些許向居民承租尚能運作的房子的印度交換生,這是一個集體空間的回憶,也是老朽違建的社會一角,這是稀少的山城聚落,也...

去年的年度目標

圖片
只是一個小小的年度目標,和很多轉學考的勇者學長們比,痛苦指數是微不足道。 去年確定了年度目標之後,知道物理系沒有轉系考,那八成就是看上學期的成績,尤其是微積分。  課業上沒有鬆懈的空間,也有覺悟出去考轉學考,這樣一來,系上活動,社團就不用想了,大概會有個很不太活躍的大一生活吧。 總之為了物理吃苦,我好像比較甘心。 --------------近期札記-------------- 1.國圖的演講原來蠻high class的,聽歐教授的紅樓夢,覺得沒讀過紅樓夢的一定很多地方不懂,要這樣搞也要先附註一下嘛,以為是文學推廣類型,帶了人去聽反而被嚇到。 2.國中好友飛去日本考大學了,實在是勇敢,我自認沒那個勇氣,送機前還打打笑笑,過了那道門頭也不回,我想,如果那時他回過頭來,眼眶大概是紅的。看著他媽媽走向機場計程車的背影,很難想像單親媽媽送兒子飛的心情,家裡就這樣空了。 3.岔個題~如果從台中搭客運到台北,通常是三重下高速公路,然後上忠孝橋到台北火車站 於是我想試試另一種"一下高速公路就進台北城的FU",送完機之後刻意挑了大有巴士,比較慢,但可以體會另一種FU。 結果大有的冷氣好涼,披著外套好舒服就一路給他睡死了,醒來的時候已經開到國賓飯店了,明明有50分鐘的國光不搭,挑了個90分鐘的大有,結論是睡得好爽 =..=  。  4.建明客運,free go bus,又稱飛狗巴士,繼建明療養院之後的奇葩命名。 5.宿舍多了烤箱之後一直在嘗試烤魚,FB滑到日式料理店的新鮮貨赤鯮魚,剛好頂好有賣(80$),買了烤了吃了覺得不夠新鮮,跑一趟日式料理店(220$)覺得小小條不過癮,最後到南門市場抓了一條,果然新鮮大條好美味阿,只是一條285實在是嚇死人的價錢。 6.最後來貼一張實驗室的對聯,這真的超可愛的啦

塔塔加寒訓團 2/12~2/15

圖片
跟著山上的蛋塔附會波桃洶永的迪馬崙的星雲上TTK寒訓,瞄了一下手冊才知道是" 山 上的蛋 塔附 會波 桃 洶 永 的迪馬 崙 的星雲"揉合了塔塔加和五校校名的元素,真是莫名奇妙XD。 我們這些沒ˊ有參與籌備的老人們,跟團上山是蠻輕鬆的,但想想高一二的天文社員付出了這麼多,老人應該被運用想想好像也是,多幫點忙沒什麼不好,甚至連與會家長都要輪班上山收儀器,一視同仁,覺得還不錯。 寒訓中順便去了一躺鹿林天文台,有夠累,登山口的一段木棧道好陡,然後在天文台巧遇炳連老師,成功高中竟然可以睡天文台,原本還在想我們把東埔山莊包下來,讓他們搭帳篷順便省錢,竟然這麼努力爬上去睡覺,順便可以講講的是,鹿林山剛好是嘉義南投的界線,地上的綠色水溝蓋就大概是縣市分界,所以主望遠鏡在南投神木村,對面的40公分望遠鏡就跑到嘉義去了。 回停車場的路上換了一條路線,順便攻頂鹿林山,看一下view再回去架儀器,走在山稜上,看著山頭上白雪皚皚,玉山就在眼前,一路陡峭下坡,視野幾乎沒有遮蔽,又看到上有黃昏晚霞下有雲海,走在路上覺得上山的疲累感都被一堆感動取代,如初出山谷之鶯,事事都是驚奇。 TTK冷一點遠一點風大了一點,但星空真的是美不勝收,第一次對極軸有那麼亮的北極星,暗視野照明打開,一顆星點清晰的讓人感動,在天空沒那麼漂亮的地方,暗視野照明一開,星星就會消失,但是不開照明看不到刻度,無法校準赤道儀,照明往往都是一開一關,憑印象把星點移動到刻度上,過程之辛苦坎坷阿。在TTK見識到理想的對極軸環境,這次很順利的開拍,之前幾次的訓練,讓這次上手之快,慢慢開始熟練了。 PI也蠻扯的,東湊西湊湊到了一整套天文攝影的器材,EM200+FSQ106,超高檔的設備阿,新手用這等級的器材實在是享受,果然跟GPD2+NFD328有差,星點的細緻度、星雲的細節就是硬生生清晰的多,還有好玩的小配件wifi 連ipad 自動追蹤,不用接一堆線真好,試用了一下,覺得五分鐘自由追蹤不脫線輕鬆寫意,極軸亮度溫柔不刺眼,轉動超柔順,EM200還是沒話說的棒。 這次的主鏡NFD328 跟 FSQ106(減焦) 焦段都在300~400mm 冬春的星空,打星系焦長不太夠長,還是以星雲,彗星為主 ,幸好焦距都短的令人安心,都不需要導星什麼的,簡單自由追蹤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