蟾蜍山&近況雜記

對於師大分部的學生,蟾蜍山是個陌生的鄰居,不太相干卻每天見面。

理學院分部的位置其實蠻尷尬的,往萬隆或公館都要走個20分鐘,在大部分學生沒有腳踏車的情況下,中午在校內覓食的情況蠻普遍的。

但是,分部校內只有自助餐和簡餐,這時選擇題就來了。

我想避開排隊人龍,恩,那就避開自助餐吃簡餐。

但是今年換了廠商,簡餐想吃飽至少要花80$,想省點錢阿。

恩...沒關係,你還有校門口的小七和全家!

往校門走去,眼前就是熟悉卻陌生的蟾蜍山。


看著高高的天線,恩~那應該是種花電信的基地台吧,難怪這邊訊號這麼好。



後來因緣際會下跟了場蟾蜍山的導覽,發現原來自己大錯特錯阿OAO

山頂上是貨真價實的軍用雷達,山腰以上是空軍作戰指揮部,對面如果真的打過來,第一個應該就是炸這座山了,山腰以下揉合著眷村和農試所宿舍外加些許違建,和水岸旁的寶藏巖相輝映。

----其實,蟾蜍山是屬於台科大師生之間的功課和回憶。------------------

在國防部的計畫中,山腳山腰的地是撥給台科大擴建校地的,但條件是週遭居民要獲得安置才能開發,台科大校方傾向安置後開發,高喊著無力維護眷村聚落。

在好蟾蜍工作室的努力下,北市文化局會議結論打算規劃成文化景觀,規範不像歷史建物那麼嚴苛,所以用地類別還會有些爭議。

過了10年,當地的煥民新村的居民已經全數遷出,但三不五時還是會回來,看看自己親手蓋的房子,和鄰居聊聊天。

當年政府興建這個眷村時,每間透天僅有5、6坪的空間,小孩出生後空間肯定不夠,所以大人就會給小孩十字鎬,吃飽沒事就去敲山壁,敲裂後的石頭大人搬走,就有空間可以把房子蓋大一點。凡舉陽台、廚房、通通都是自己蓋出來,房子和孩子一起成長,慢慢越長越大。


那時蟾蜍山腳邊就是柳公圳,據說當地小孩上學前,都會帶條綁著魚鉤的釣魚線,上學前把魚線綁在橋上,下課回家經過橋順手一拉往往就是1、2條魚,吃完飯夜深了家門口還會有野生螢火蟲出沒,整個就是很夢幻的地方。如果讓同學羨慕的問:你家住哪裡?",就可以驕傲的回"台北市大安區阿"。

時過境遷這裡慢慢淪為空城,剩下未獲得安置的居民、偶爾回來的老兵、和些許向居民承租尚能運作的房子的印度交換生,這是一個集體空間的回憶,也是老朽違建的社會一角,這是稀少的山城聚落,也是華貴的大安區土地,這是我們怎麼看待這片土地的問題,也是價值觀衝突的所在。

(http://www.overthecity.asia/toad-mountain/)
連結為Tom Rook 為蟾蜍山畫的鳥瞰素描。

至於山頂的雷達嘛,打聽之下有勇者一路向上爬,翻越圍牆進入軍事管制區,路過幾個山洞入口,最後在蛇籠前被擋住。看來蟾蜍山攻頂還是有點難度的。

覺得又更認識台北一點了,很多陰影果然時間要夠久才會發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雜記開始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之一---最近覺得理學院分部這邊奇怪的公共藝術越來越多了,例如這些:






恩,隨著粉紅數學系館、幼稚園黃的圖書館前柏油路,公共藝術也擺上了,果然不只外在要更新,內在也要提升。但總覺得會往莫名其妙的地方提升阿阿阿(崩潰。


之二---熊熊發現本部宿舍後門巷子裡的極簡咖啡不錯,不是咖啡不錯,是裡面的十來隻貓貓               不錯阿~



好想像它們一樣耍廢一整天阿~
我原本以為進入物理系總算脫離考三次的數學系,回歸正常的期中期末考了。
結果出現考4次是的怎樣膩!!QAQ,而且有的2次、有的3次、有的4次還故意錯開,要一路從10月中一路到11月底阿,橫跨一個半月的期中考週阿。
想睡整天,醒了還要賴在床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在學生第七宿舍遙望對面的蟾蜍山,突然有種自己變成資本主義的加害者的感覺。
也許身邊有些交換生就住那,自己卻在體制內不曾認真的看待它們。
一點都不慶幸自己在體制內受保護,反而認清這座城市有多不歡迎經濟弱勢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交換學生申請紀錄

CASA筆記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