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

7/7~7/10 翠峰觀測紀錄

圖片
這次其實是很驚險的一趟,我一直到出發前1個小時,才第一次把設備全部架起來,為什麼這麼趕呢?我之前把鏡頭的白色小腳,送去合一塊新的鳩尾板,因為我嫌只鎖一個螺絲不夠堅固,多鑽2個孔,順便搞一塊鋁的鳩尾板,原本那塊是鐵的,好重,結果星期五說星期六應該拿的回來,搞到最後好像回不太來...,還好之前有買一塊快拆台,加了一堆墊片之後還好可以用,嚇都嚇死了,計畫了這麼久,如果毀在這個小地方,那上帝真是太過分了。 還蠻穩的,不過驚險的還不只這樣,前面那個桶箍用的螺絲尺寸是1/4吋,不知怎的,我手邊只有3/8吋的...,十萬火急的跑去買螺絲,而且找不到1/4吋的內六角螺絲,只好買"外"六角螺絲,搞得我要很腦殘的帶活動板手上山,不過我後來發現,原來當天有人的目鏡是用十字螺絲固定在目鏡座上的!看著他手上的螺絲起子,再看看我的活動板手    ...這太帥了! 喔,對了,這根外六角有一點長,不過根據五金行老闆的說法,這是最短的了,真的像在搞笑,塞海綿,加墊片,零件隨便接,還好沒人注意到,內行的看到說不定會笑出來,可以正常運作的感覺~超有成就感的,當然不會永遠都這樣接,問題是解決了,但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,一直這樣搞總有一天,一定會忘記帶某個東西,東西總是越簡單,越不容易犯錯,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慢慢減少帶上山的東西,對拍照的來說這應該是個千古大難題。 之前聽說用魚骨板對焦很方便,也用塑膠板割了一塊,這個鬼東西真的需要很多耐性,精神不好還割只會越割越火大。據說割的越細,越好對焦,秉持著挑戰工藝技術的極限,握著簽字筆畫了一大堆要割掉的部分,結果就是拿著保麗龍膠到處補..,真的很容易會不小心割斷不該割的...,成果就大概是這樣啦,實際用起來像下面這樣: 縫隙似乎割太大,干涉紋沒有很明顯喔? However,這顆鏡頭實在太優秀了,2.8的光圈亮到可以直接從live view上清楚的看到亮星,而且螢幕可以放大檢視,所以直接看著螢幕調焦即可,這塊魚骨板這次沒什麼用到,這樣也好,下次可以少帶一樣東西了。 特別準備了一塊光害濾鏡,IDAS LPS-P2,當然也是撿二手的,運氣好有人丟出來,通常這種東西人手一枚,想撿便宜其實不太容易,之前上來翠峰,拍的東西背景都白的有點誇張,原本以為是沒加遮光罩,後來才接受原來光...

新器材~(1)

圖片
這年頭想低調都很困難 XD,還好用Google+的人意外的少,仔細想想還是部落格才能記錄一些東西,FB每次要查東西都要拉拉拉拉~ 有時候什麼鬼都找不到。 好啦,第一篇竟然會是敗家記錄,不過東西一到位就不會綁手綁腳,做起事來會強到嚇到別人,馬上成就感就來了...都是些說服自己花錢的藉口,好滴,來看看主角 很大一顆鏡頭,花錢買的第一顆鏡頭竟然這麼大隻(kit鏡?當然不算阿),從去年11月注意到他開始,3月開始到日拍打撈,日拍真的是個很刺激的地方,大家真的都在最後五分鐘才開始搶標,台灣可能半天前就知道誰得標了,這隻也很神奇,標來標去標了五次才標到,日幣大跌實在是太讚了。 如各位所見,這是一隻Canon的鏡頭,據說1971年開始發售,現在當然買不到新品,也就是說,這隻實際年齡可能超過40歲了,不過當然,光學設計是那個時候的巔峰,就算是給底片機用的鏡頭,放到現在給DSLR用,應該是不會差到哪裡去,至少可以拿出去嚇人啦。 答啦~不要懷疑你的眼睛,那絕對是Nikon的蓋子沒錯,會這樣搞有很多的理由,改成Nikon口最主要是法蘭距,或者說是鏡後距的問題,這顆鏡頭原本是FD系統的卡口,FD是Canon底片時代用的卡口,Canon的DSLR的卡口都改成EOS系統,什麼意思? 意思是什麼都不做,他只能拿來拍底片, 對磨屁屁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 這裡 ,非常感謝巨眼之門的精湛手藝。 總算露出真面目了,這是很夢幻的數字,因為是MF,沒有USM、VR,又老的可以,所以非常親民,運氣好甚至可以用有USM、VR 1/10的價格入手這隻,不排除有一些些風險,如果可以接受這些不是很方便的過程,會發現買東西的過程其實很有趣,比起廠商幫你弄好好,這個過程會學到很多雜七雜八的知識,前提是當然要夠閒喇... 全身照~果然霸氣十足。 再說些關於這顆鏡後端的改法,比方說 像這裡 ,這樣的改法是後端取下,做一個兩吋口轉上去,拍天文使用的光圈當然越大越好,而且改兩吋口可以接目鏡,又能旋轉像場方便取景,很棒的改法。 另一種改法是星星工廠-廠長的改法,做法是改成高橋的wide mount : OKay~ 那什麼是Wide Mount呢? Umm...懂得不多所以簡單介紹下,改高橋Wide M...

test